道教基本常识分节 36

王毅 / 著
 加书签  滚屏 朗读

●《洞灵真经》

【收藏书画小说网,防止丢失阅读度】

《洞灵真经》,即《庚桑子》,或称《亢仓子》《亢桑子》。唐玄宗于天元年诏封庚桑子为“洞灵真”,尊《庚桑子》书为《洞灵真经》。奉为“四子真经”之

《亢桑子》书,《汉书·艺文志》《隋书·经籍志》皆载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著录王士元《亢桑子》2卷,注称:天元年诏封四子真经,《亢桑子》获,襄阳士王士元称:“《庄子》作‘庚桑子’,太史公、列子作‘亢仓子’其实也。”

因以《庄子·庚桑楚》篇为基础,取诸子文义相类者编造而成。《四库全书总目提》指,“然士元也文士,故其书虽杂剽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列子》、《文子》、《商君书》、《吕氏秋》、刘向《说苑》、《新序》之词,而联络贯通,也殊亹亹有理致,非伪书之比,其多作古文奇字,与卫元嵩元包相类。”

《亢桑子》全书,以论为中心,分为《全》、《用》、《政》、《君》、《臣》、《贤》、《训》、《农》、《兵》9篇。多方发挥老子思想。

《全》篇论养全神之,说:“也者,所以养也。今世之者,多以,则重也。是故圣之于声也,滋味也,利于则取之,害于则捐之,此全也。”

又称“故圣之制万也,全其天也,天全则神全矣。神全之虑而通,谋而当,照无外,志凝宇宙,德若天地,然为天子而骄,为匹夫而惛,此之为全。”

《用》篇称士之为“咽气谷神,宰思损虑,超遥举,炼仙。”称主之为“清心省念,察验近习,务才良,以安百姓。”《政》篇称:“政烦苛则伪,政省醇朴。”

皆与《老子》之旨相,故为并崇奉。注本有何璨注三卷,收载《正统藏》。

●《三洞珠囊》

《三洞珠囊》,类书。该书始见于《太平御览》引书目著录,题撰、卷数。《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》、《通志·艺文略》、《宋史·艺文志》皆称30卷。明《正统藏》太平部所收残缺甚多,仅为10卷。署题“唐陆海羽客王悬河修”。

王悬河为唐宗、武士,弘元年十二月二十三于成都建有《藏经序碑》二通。而书中引录唐代续成的《本际经》、新传的《海经》和宗时尹文所撰《老君圣纪》,称《庄子》为《南华论》而名“经”,且避唐讳,可知该书当编定于武周时期。

《三洞珠囊》藏本卷次非其旧,分35品,按品辑录诸家之文,容涉及仙真神话、士业迹、斋戒醮仪、食养生、修炼忌、名数、天地时、劫运仙相、神仙位籍等方面。是研究唐初以的重参考资料。主特点如

、该书今仅存藏本,篇幅虽少,但摘引书却多达160种左右,其中有少为早已散佚之书,故史料价值较。如已佚之马枢《学传》,书中征引最多,极有裨于史之研究。

二、该书引文多注明原书卷数,这但可以定为辑佚的依据,而且也于了解所据本子的部结构。该书引至145卷,可知摘引的是170卷本。

三、据该书所引之容和王悬河所加按语,可借以考察所辑书的成书时代和流。例如所辑《二录》,称隋也象号开皇元年,则此书当编定于隋代或唐初。

《正统藏》太平部又收王悬河《类事相》4卷,也题“唐陆海羽客王悬河修”,有《仙观》、《楼阁》、《仙》、《台》、《琼室》、《宅宇灵庙》诸品,其质、例等与《三洞珠囊》完全致。是否为《三洞珠囊》之部分。此外,《历世真仙通鉴》30卷称北周士王延所撰《珠囊经目》7卷,也名《三洞珠囊》。

●《太平经》

《太平经》,又名《太平清领书》。东汉半叶,宫崇,襄楷曾先分别向顺帝和桓帝献此书。宫崇称此书为其师吉得于曲阳泉。故去有称此书为吉或宫崇所作。

据近研究,《太平经》非之手,是西汉末至东汉顺帝时期逐渐增益而成,吉、宫崇等仅是其撰,或为集成者。

《太平经》分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10部,每部17卷,共计170卷,366篇。《正统藏》收入太平部时,仅存57卷,甲、乙、辛、壬、癸、5部全佚,其余5部各亡佚若卷。

《太平经》每篇皆有标题,末附篇旨,总摄意。行文以真与天师相问答的形式阐述经义。该经卷帙浩繁,杂采先秦阳五行家神仙家、家、墨家及儒家谶纬之学以成篇,除宣扬神仙信仰方术外,还触及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。主分为四个方面:

、“太平世”的社会政治思想。《太平经》追的理想世界是无灾异、无病疫、无战争,君明臣贤,家富足,各得其乐的太平世。主张帝王当行德,黜刑祸,理政应法天地、顺自然。强调君、臣、民三者关系的协调。主张选贤任能,广开言路,可革谏其。反对贱视和残害女。

二、“奉天地顺五行”的神学思想。告诫信者当奉天地,法天,得天心,顺天意。天可顺可违,顺之则吉昌,逆之则危亡。帝王为天之贵子,应顺承天;顺天地者,其治久,否则当遭天罚。

三、善恶报应思想与承负说。对之善恶,天皆遣神记录在簿,小,天皆知之。天赏罚分明,行善者可得天年,如有功,可增命益年;若作恶止,则减其寿算,得天年;或使凶神鬼入其中,使其致病。

四、“寿、成仙、祈禳、治病”诸方术。《太平经》认为,此外,还有食气辟谷、胎息养形、守静存神、存思致神等仙方术,以及尸解和升天两种成仙形式。还载有灸、生方、草木方等治病方术。它还阐述静功养及保健之法。

《太平经》是早期的主经典。它的社会政治思想以及义和方术,对的发展有重影响。

●《黄经》

《黄经》分《黄景玉经》《黄外景玉经》和《黄中景玉经》。《中景经》是晚书,通常列于《黄经》之

词已见于汉代。古认为,黄为中央之乃四方之中。五行土居中,尚黄,在五脏则脾为主。盖喻中央、中。旧本《黄外景经》首句“有黄关元”即指此。至于“景”、“外景”,《荀子解蔽》篇早有“浊明外景,清明景”之说。

《黄外景经》,唐宋书目多著录卷,《郡斋读书志》作三卷,注本也有分三卷者。《黄景经》,名《太琴心文》,名《帝金书》,名《东华玉篇》,卷,注本也有分三卷者。

《黄经》为养生修仙专著,它继承汉代纬书和早期各部位皆有神之说,又收古代医学有关脏腑、经络、气的理论,着重阐述存思神、守固气的理论和方法。

历代为《黄经》作注者很多,最有影响的为务成子注《太外景经》、《清黄景经》,唐履忠《黄外景玉经注》、《黄景玉经注》,皆载《正统藏》。

●《老子化胡经》

《老子化胡经》,西晋士王浮撰1卷。以陆续扩增为10卷。《通志艺文略》即著录为10卷。晁公武《郡斋读书志》也录为十卷,并称魏明帝为之序。

《浮屠经》以老子为佛陀之师,为《老子化胡经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到西晋惠帝朝末年,佛之争益加剧,士王浮与沙门帛远辩论二,遂撮历史的老子化胡说,加自己的引申发挥,创作《老子化胡经》,以证明在佛先,地位应在佛

《老子化胡经》产生,很成为佛斗争的公案,方围绕此书的真伪,辩论了近1000年。方面证此书之真,并相继撰作了许多有明显化胡容的书,如《玄妙篇》、《塞记》、《关令尹喜传》《文始传》、《老君开天经》等,以证明优于佛。

方面除辩此书之伪外,也撰作伪经行反,如《周书异记》、《汉法本传》等,说释迦为孔子、老子之师。

至元宪宗、世祖二朝,全真侵占了佛庙宇田产,佛以《老子化胡经》是伪经为由头,两再次展开辩论。全真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的两次辩论中败北,元朝廷两次令焚毁经,《老子化胡经》首当其冲,彻底被焚毁。从此该经亡佚,明《正统藏》和《万历续藏》皆无存录。

●《西升经》

《西升经》为阐发《德经》义之作。《正统藏》收入洞神部本文类。托名周夫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撰成此书。但此书始见葛洪《神仙传》称引,当是魏晋间士所假托。

该经首先论。称广悉备,包裹天地,陶育万,制御切。且始,万世绝。称为虚无之本,但“虚无生自然,自然生”,则虚无、自然与而异名,实为三位

又称“天地类皆从”、“万共本之元”,即天地万皆由所化生。强调修须清虚无,无念而作,淡泊无为,则“归也”。反之,若逆其自然,有为强行,则事与愿违。

其次,论摄养。称未生,并无,“直至积气聚血”,始成形。但有、有终为患,故主张“反于未生而无”,清静无为,同自然。

又称婴之生,气专志,悦泽美好,无心而成形。若仿婴,养醇朴之元守,葆神啬,则无念无生。

再次,该经还论及治国之。强调“国以民为本”的思想。认为民劳国废,本固邦宁。主张:“无为无事,国实民富”。反对统治者争地好贪而用兵。指:“兵者,天之凶事,用之者,有亡国失民之患。”

现传有宋徽宗御注《西升经》3卷;《藏辑》尾集作1卷;宋陈景元《西升经集注》6卷。均分39章,文字略有同。

●《洞真经》

洞真经》,又名《洞真经三十九章》,简称《洞真经》、《洞经》或《三十九章经》。其名始见于东晋时造《紫阳真传》和梁陶弘景编次之《真诰》。《真诰甄命授》篇称:“仙有《洞真经》39篇,在世。”盖为东晋杨羲等假托降神所造。

此经被清派奉为诸经之首,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清派的修习方术。全书以歌诀形式叙述存神法。每章存思神,39章39神。称诵经者依次诵此39章,存思39神,此39神就会相继降其中之各户,即定部位。得此诸神镇守,即可“开生门”、“塞户”,称之“飞升之”。

大家正在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