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基本常识分节 33
以金、木、
、
、土为五行,五行之间相生相克。相生是:金生
,
生木,木生
,
生土,土生金。相克是: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
,
克
,
克金。
记邮件找地址: dz@SHUZHUA6.COM
还把
的五脏以五行
解释,肾为
,心为
,肝为木,肺为金,脾为土。所称“相生”是:肾气生肝气,肝气生心气,心气生脾气,脾气生肺气,肺气生肾气。所称“相克”是:肾气克心气,心气克肺气,肺气克肝气,肝气克脾气,脾气克肾气。
五行与方位的关系是:木主东方,主南方,金主西方,
主北方,土主中央。
●哲学的特
哲学是在
家哲学基础
融
儒、墨、法、
阳、神仙等诸子百家而形成的。以探讨、研习、证悟
,从而达到参赞天地造化,
悟
生化之机,修真悟
、与
真、形神俱妙、积功累德、自度度
的宗
哲学。
●对中国哲学的影响
、儒、释是
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
支柱,也是
国哲学的主
容。因此,
对
国哲学的影响,就表现为对儒、释二家的思想影响。
与儒、释的互相
收、互相融
的,这从东汉
产生以
即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,从而也构成了
国哲学的发展历史。
所以,忽视在中国哲学史
的地位和作用,
了解
对
国哲学的影响,
可能全面地了解
国哲学的历史和它的发展规律。
●与
家的关系
家与
从外表看
,好像
可分离,而在实质
,却
有
同。秦汉以
,
与儒本
分家,甚至诸子百家,也统统渊源于
,这个
的观念,只是代表
古传统文化的统称。
儒、分家,与诸子百家分门别户的
形,是由战国末年至秦、汉之间的事,
其汉初有了司马谈《论六家
旨》的观念以
,相承因袭,愈
愈明显。
汉、魏、南北朝以,
改
家的学术思想,用与佛
抗衡,乃使
家与
,径渭难辨。唐、宋以
,儒者并斥佛、老,更使
家
冤
。
其实,秦、汉以家的学术思想,是承受三代以
,继承伏羲、黄帝的学术传统,属于《易经》原始思想的
是,也是
国原始理论科学的文化思想。
汉、魏以的
,是以
家学术思想的
容作为中心,采集《书经》系统的天
观念,加入杂家学说与民间的传说信仰,构成神秘
的宗
思想。
●易学与阳五行思想
《易》学和阳五行思想对
的影响巨
。战国末期的方士邹衍将
阳学说
五行学说结
起
,形成了“五德终始”理论,并运用这种理论构造了方仙
的宇宙构成论、历史观、形解销化之术及依附于鬼神之事的理论。
先秦的方仙乃是
的
,故而
从其思想
源
讲,早已与
阳五行说有密切关联。汉代的方仙
家们更是
断的将
阳五行学说运用到
的
义之中,最明显的
现是《太平经》的
现。
阳五行的思想影响到
的
之——古代宗
,古
对崇祀之神赋予“
阳”、“五行”的属
,网络了神灵世界。这种思想被
完全的保留了
。
运用易学的思想和符号系统
说明宇宙万
的运
化,并通
这种
化
指导
的修炼,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同
。
《周易参同契》是流传至今的丹鼎修炼最早的理论和实践相结
的著作。其中心思想是运用《周易》揭示的
阳之
,参
黄老自然之理,讲述炉
炼丹之事,
世的
外丹经莫
以此经为认证的
本。
从方术仪式看,
的符箓和
外丹术皆和《易》学密切相关。符箓是
种似字非字的图形,
认为它“可谴鬼役神”、“镇魔
”。
依《易》造符箓,《
藏》中保存
少以卦命名的符箓。
●经的形成与发展
国
在1800多年的发展
程中,除了尊奉先秦
家典籍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文子》、《列子》以及
的《亢仓子》、《关尹子》为诵习的经典外,经
期的宗
实践活
,形成了卷帙浩繁的经籍书文。
经籍书文的撰作与结集,有
个历史发展
程。正
盟威
创建时期,除以《老子》五千文为祖经,并为之作注释,以为
徒诵习之课本外,新创作的经书只有先
的《太平经》和张
陵天师所写的
书若
篇。
此,经书
有增益,至东晋初,葛洪《
朴子·遐览》即著录
书670卷,符书500余卷,共1200余卷。东晋中
期,
清、灵
派
,在佛经广为传播的影响
,
书撰作的规模
益扩
。
南北朝时期,相继有些
士对当时零散的
书
行搜集与整理。相继编成的经书目录,主
的有南朝宋陆修静《三洞经书目录》,齐梁孟法师《玉纬七部经书目》,梁陶弘景《陶隐居经目》、《太
众经目》、《三十六部尊经目》,北周玄都观《玄都经目》,王延《三洞珠囊》等。
士们在整理经书、编制经书目录的
程中,创造并逐步完善了
独特的经书分类法,即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。
述各种经书目录按此法分类,以
的各部
藏也以此法分类,沿用千余年未作改
。
书之正式结集成“藏”,始于唐开元时。唐玄宗诏令天
搜访
书,经
整理,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
行编撰,最
成
国第
部《
藏》,名《开元
藏》,又说《三洞琼纲》,共3744卷,或说5700卷,诏令传写,以广流布。
至宋代,从太宗至徽宗间,几经修“藏”,编成传写者有真宗中祥符初之《
文统录》,真宗天禧三年的《
宋天宫
藏》,徽宗政和间的木板刻印《政和万寿
藏》。
至金元,在《政和万寿藏》残板基础
,又相继于金明昌元年修成《
金玄都
藏》,元乃马真
三年修成《玄都
藏》。最
部
藏是明正统九年刊竣之《正统
藏》及其续书《万历续
藏》。
正、续两部藏共收
书1476种,
5485卷。它是
文献的
集成,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
库之
。
明万历之,虽无
藏之
结集,但规模较小的
丛书,却时有编撰。最重
的有清初彭定
所编之《
藏辑
》。
●经籍包
容
经籍包
的
容十分广泛,涉及的方面很多。有被作为礼拜诵读或传习的经典,如《
德真经》、《南华真经》等。有阐发
理
义的著述,如《真诰》、《
义枢》等;有医学养生著作,如《枕中方》、《千金
方》等。
有外丹黄术著作,如《黄帝九鼎神丹经诀》、《修伏灵砂妙诀》等;有炼养著作,如《周易参同契》、《崔公入药镜》等。有符箓
法著作,如《灵
五符序》、《
清豁落七元符》、《
清灵
法》等;有斋醮科仪著作,如《正
威仪经》、《玄门十事威仪》、《灵
领
济度金书》等。
有规
戒著作,如《太
老君戒经》、《老君音诵戒经》等;有宫观山志著作,如《金华赤松山志》、《仙都志》、《天台山志》等。以
仅是
经籍构成的几个重
方面,也是
藏收书的主
。除此之外,
藏又收有若
非
之书,以及
批儒家《易》学著作。
●藏的由与演
藏是
经籍的总集。“藏”字之本义为储藏东西的地方。
使用这个字,原专指储存
书的
所或容器。
藏
词,其
较晚。据可考的文献记载,始见于唐弘
元年十二月二十三
,
士王悬河在成都所刻《
藏经序碑》。
此藏与
述藏同义,而
藏经即相当于今
所称的
藏,在唐代或称
切
经。宋代以
,
藏经才略称为
藏、
藏和
藏。然而仍继续使用
藏经
词。
●藏的编撰
例
藏的组织结构原则为“三洞、四辅、十二类”。三洞,即洞真、洞玄、洞神。四辅指太清、太平、太玄、正
四部辅经,即以太清辅洞神,以太平辅洞玄,以太玄辅洞真,正
则贯通三洞和三太。
三洞之各分12类,四辅
分类,
为36部。即:本文类,指经
的原本真文;神符类,指龙章凤篆之文,灵迹符书之字;玉诀类,指对
经的注解和疏义;灵图类,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。
录类,指记录
真
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
书;戒律类,指规戒科律书;威仪类,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;方法类,指论述修真养
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。
众术类,指外丹炉、五行
化及术数等书;记传类,指神仙、
士传记及宫观志书;赞颂类,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;表奏类,指设坛祭祷时
呈天帝的章奏、关文。12类分类法,
约在南北朝
期形成。
☆、二、历代藏
二、历代藏
藏是
经籍的总集,是按照
定的编撰意图、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,将许多经典编排起
的
型
丛书。
唐玄宗时期开始编撰国古代
第
部
藏,题为《开元
藏》,此
宋朝两次组织
型
藏编撰,题为《
宋天宫
藏》、《政和万寿
藏》,金朝编撰有《
金玄都
藏》,明朝时期达到编撰
藏的
,相继编订《正统
藏》和《万历续
藏》,此
型
藏编撰活
减少。
1.悼浇基本常识 (现代短篇)
[9852人在看]2.藏锋 (古代中长篇)
[2429人在看]3.悼(古代长篇)
[8705人在看]4.妻孝/同人续 (现代短篇)
[6829人在看]5.悲孽人生 (短篇)
[6458人在看]6.极品家丁同人之因果循环 (短篇)
[4998人在看]7.女神贡略 (短篇)
[1770人在看]8.漠奈一百八十式(限,高h,np,不仑) (现代短篇)
[1621人在看]9.小一子和丈牧初的滋味(简剃) (现代短篇)
[7175人在看]10.筝王 (短篇)
[9385人在看]11.哈利波特的防御术课浇授 (现代中篇)
[3900人在看]12.无冥之火 (中短篇)
[8048人在看]13.黑暗执法队 (现代短篇)
[8967人在看]14.天子降世逍遥录 (古代短篇)
[1619人在看]15.隐龙在校 (现代中篇)
[1155人在看]16.重生之黑暗纪元 (现代短篇)
[7384人在看]17.目光所及 (现代中篇)
[1452人在看]18.风流小药农 (现代中篇)
[8877人在看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