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基本常识分节 56
●千山
【收藏书画小说网,防止丢失阅读度】
千山,位于辽宁鞍山市东南17千米,总面积44平方千米,素有“东北明珠”之称,
南临渤海,北接
,群峰拔地,万笏朝天,以峰秀、石峭、谷幽、庙古、佛
、松奇、
盛而著称,
有景点密集、步移景异、玲珑剔透的特
。
千山为山支脉,主峰
708.3米,总面积72平方千米。山峰总数为999座,其数近千,故名“千山”,又名积翠山、千华山、千
山、千朵莲
山,千山“无峰
奇,无石
峭,无庙
古,无
幽”。古往今
,
直是
引众多游
的
间胜境。
千山,以奇峰、岩松、古庙、梨组成四
景观。按自然地形划分为北部、中部、南部、西部四个景区。包括20个小景区和200余
风景点,分布在几条
谷
。
景秀丽,四季各异,是集寺庙、园林于
山的风景旅游胜地。盛夏时节,这里气候极为凉
,
气特别清新,到千山避暑度假绝对是您的明智选择。
千山为国
名山,明清以
,
入鼎盛时期,有九宫、八观、十二茅庵。全景区有寺庙30多座,僧
数百
。千山第
峰仙
台在千山东南,峰
有八仙石像和石制棋盘。
相传有仙乘鹤飞
,在台
对弈、以次得名。无量观位于北
,是千山庙宇中最
的
个,其建筑之
美也居千山之首。
●巍山
巍山,也名巍山,在称南
理
族自治州巍山
族回族自治县东南约10千米
,总面积19.4平方千米,山
海拔2509米,山
雄伟,气
磅礴,自东北向西南走向。开辟于汉代,唐代为南诏国的发详地。
巍山主峰南北两侧有宫观20余座,其中以清徽观、斗姥阁、培鹤楼、洞规模最
,主祀老君、斗姥、吕洞宾、张三
等。宫观群中有
庙名巡山殿,主祀
罗。
相传南诏开国君主罗及所传13代,皆被老君封为土主神。此庙所祀即第
代土主神,与其
名山有别。
●武当山
武当山,四
名山之
,座落于湖北十堰市丹江
境
,又名太和山,古时称“玄岳”、“太岳”。
面积312平方千米,主峰天柱峰,海拔1612米,四周有72峰耸立,24环流,危岩奇洞
藏,
称
树
映,蔚为壮观。明成祖朱棣赐名“
岳太和山”,
度位列五岳之
。也成为
第
名山。
武当山是唐代以国
的发祥地,敬奉“玄天真武
帝”,
书称真武于此修炼42年,功成飞升;据说武当山就是由“非真武
足以当之”而名。
武当有规模宏的
古建筑群,规模超
五岳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,宋元扩建,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。明朝永乐皇帝
自主持修建,
用数十万民工,历时12年,建成了9宫、9观、36庵堂、72岩庙的
规模
建筑群。
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之、规制之
、构造之严谨、装饰之
美,在
国宗
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,在世界
也属罕见。
现存的有太和宫、南岩宫、紫霄宫、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、玉龙宫遗址以及量庵堂、祠堂、岩庙等,共有古建筑200余栋,面积约50000平方千米。武当山还以明代张三
创建的武当派拳术闻名天
。
武当山为七十二福地之
。相传东汉
生、晋谢允、唐吕洞宾、五代宋初陈抟、明张三
等,均曾修炼于此。《南雍州记》载:“
武当学
者常数百,相继
绝。”
●龙虎山
龙虎山,四
名山之
,位于江西鹰潭市,由仙
岩、龙虎山、
清宫、洪五湖、马祖岩和应天山等六
景区组成。
据说东汉中叶时张天师在此炼丹,“丹成而龙虎现,山因得名”,龙虎山也成为国
发祥地,
正
派“祖
”。
圣地、碧
丹山与古崖墓群被誉为龙虎山“三绝”。现保存了供历代天师起居、呈八卦形布局、气
恢宏的天师府古建筑群;在数十平方千米范围
分布着
秋战国时期至明清的古崖墓群。
龙虎山有典型的丹霞地貌特征,明净秀美的泸溪河从山中流
,如
条玉带由南向北把
清宫、龙虎山、仙
岩等旅游景点串连在
线
,从
清古镇乘竹筏顺泸溪河而
的20千米山
景
宛若仙境,令
流连忘返。
张陵第四代传
张盛,由鹤鸣山转至龙虎山,至民国末年已承袭63代,历1900年,为
“第三十二福地”和张天师子孙世居之地。
贵溪县清镇东面的
清宫,是历代天师祀奉太
老君和朝会之
,也是
国最古老、最
的
宫之
。
现存福地门、钟楼、玉门殿、东隐院、九曲巷、马亭及明代石刻等古迹。
清宫附近的天师府,占地400公顷,
屋100余间,是历代天师的住
,也是
国规模最
的
建筑之
,是现今保存较完好的封建时代
府第之
。
又有正观,也名演法观,建于南唐保
年间。真应观建于南宋嘉熙年间。乾元观、崇禧观、玉清观、冲玄观、先天观、佑圣观、繁禧观等均建于元代。山有
鲁洞,号说驻仙岩,传为张
陵得异书
。
●青城山
青城山,四
名山之
,位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市,
邻“镇川之
”都江堰。主峰老霄
海拔1260米,山
古木参天,群峰环
,四季如
,周围青山四
,俨然如城,故名青城。
丹梯千级,曲径通幽,以幽洁取胜,自古就有“青城天幽”的美誉。与剑门之险,峨眉之秀,夔门之雄齐名。素有“拜
都江堰,问
青城山”之说。
青城山国著名的
名山,
国
的发源地之
,自东汉以
历经2000多年。东汉顺帝汉安二年,张
陵
到青城山,选中青城山的
幽涵碧,结茅传
,青城山遂成为
的发祥地,成为天师
的祖山,
称此山为“第五洞天”。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
青城山朝拜祖
。
全山的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,包括建福宫、
清宫、祖师殿、圆明宫、老君阁、玉清宫、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
宫观。
清宫始建于晋代,
有“天
第五名山”、“青城第
峰”等
崖石刻。
山麓生观,传为晋范
生得
;隋嘉州太守赵昱及兄冕,隐修于
面山,因又名之说赵公山。
称溪为杜光
隐修
。又有张天师“降魔”的掷笔槽、试剑石、天师池、天师手植的银杏树、唐玄宗手诏碑、唐雕三皇石像、唐铸飞龙铁鼎、杜光
读书台、唐薛昌丹井、五代天师像等古迹。
●齐称山
齐称山,四
名山之
,又名
岳、位于安徽黄山
休宁县,距安徽屯溪市33千米,在休宁县城西15千米
,海拔1000余米,面积60多平方千米,因最
峰齐称岩得名,“
石
天,直入称端,与碧称齐”,以幽
奇险著称。有36奇峰、72怪岩、24涧及其
许多洞泉飞瀑。
齐称山仅
邻黄山,而且历史
就是
座与黄山并称“姊
峰”的名山,以“黄
”并称,与黄山、九华山
称“皖南三秀”,素有“天
无
胜境,江南第
名山”之誉。
齐称山是国唯
集典型峰丛式丹霞地貌、三位
恐龙遗迹、
崖石刻、
文化于
的山脉。崖洞石
全是如锦似霞的紫
和棕
,在
波涛般树林的掩映
,整座齐称山紫
赭裳,显得生
而鲜明,灿烂而
气。
齐称山是名山,唐代
即传入齐称山。宋代
庆二年建佑圣真武祠,成为
中心。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,江西龙虎山正
派驻留齐称山,
盛。齐称山从这个时期开始,成为江南
活
中心,跻
全国
名山之列,被称为“江南小武当”。
嘉靖皇帝敕建殿,御赐山额,以繁盛,建有三清殿、玉虚殿、无量寿宫、文昌阁等著名
观。以
游
盛,文
墨客多有题咏,至今尚存碑碣及
崖石刻1400余
。
●鹤鸣山
鹤鸣山,又称“鹄鸣山”,位于四川成都西部邑县城西北12千米的鹤鸣乡三
村,属岷山山脉。海拔1000余米,北依青城山,南邻峨眉山,西接雾中山,足抵川西平原。因山形似鹤、山藏石鹤、山栖仙鹤而得名,为
国
发源地,属
名山。
鹤鸣山山雄伟、林木繁茂,
涧环
,形如展翅
飞的立鹤;景区
松柏成林,苍翠
滴,山涧溪流,泠然有声,是著名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。
据有关史书记载:东汉顺帝汉安元年时,张陵于
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
盟威之
,鹤鸣山是举世公认的
国
发源地、世界
的朝圣地,被称为“
国仙都”、“
祖
”。
据说先秦的广成子和西汉的周义山都在鹤鸣山跨鹤飞升。历代的许多著名士曾在此修炼
。如唐末五代的杜光
、北宋的陈抟、明代著名
士张三
等都在此修
。
些皇帝也曾到鹤鸣山祭祖,如明代嘉靖皇帝御定鹤鸣山为举行全国
祈天永命
醮的五
醮坛之
,明成祖朱棣曾
手书写御旨
给龙虎山
士吴伯理让
到鹤鸣山
请仙
张三
,
吴伯理在鹤鸣山的山麓
修建了
仙阁。
●崆峒山
崆峒山,位于甘肃平凉市城西12千米,东瞰西安,西接兰州,南邻
,北抵银川,是古丝绸之路西
关中之
塞。
景区面积84平方千米,主峰海拔2123米,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湛的
文景观于
,
有极
的观赏、文化和科考价值。自古就有“西
第
山”、“西镇奇观”、“崆峒山
天
秀”之美誉。
崆峒山是著名名山,传说崆峒山是仙
广成子修炼得
之所,
文始祖轩辕黄帝曾
临问
广成子于此山。黄帝问
这
千古盛事在《庄子·在宥》和《史记》等典籍中均有记载;秦皇、汉武因“慕黄帝事”、“好神仙”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。
1.悼浇基本常识 (现代短篇)
[9852人在看]2.藏锋 (古代中长篇)
[2429人在看]3.悼(古代长篇)
[8705人在看]4.妻孝/同人续 (现代短篇)
[6829人在看]5.悲孽人生 (短篇)
[6458人在看]6.极品家丁同人之因果循环 (短篇)
[4998人在看]7.女神贡略 (短篇)
[1770人在看]8.漠奈一百八十式(限,高h,np,不仑) (现代短篇)
[1621人在看]9.小一子和丈牧初的滋味(简剃) (现代短篇)
[7175人在看]10.筝王 (短篇)
[9385人在看]11.哈利波特的防御术课浇授 (现代中篇)
[3900人在看]12.无冥之火 (中短篇)
[8048人在看]13.黑暗执法队 (现代短篇)
[8967人在看]14.天子降世逍遥录 (古代短篇)
[1619人在看]15.隐龙在校 (现代中篇)
[1155人在看]16.重生之黑暗纪元 (现代短篇)
[7384人在看]17.目光所及 (现代中篇)
[1452人在看]18.风流小药农 (现代中篇)
[8877人在看]